English

决胜淮河(下篇)

2000-11-09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北鹰 我有话说

要将千百年来形成的的淮河水患变成造福于人民的水利,确实任重而道远。

建设行、蓄(滞)洪区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流域内利用湖泊洼地建成南润段、邱家湖等行洪区18个;在中游建成了综合利用型湖泊工程14处,总库容为334亿立方米,可滞蓄洪水280亿立方米,并加强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,建成高地居住区520万平方米、避洪楼房18万平方米、撤退道路1300公里以及预警报警系统。下游全面整治入江通道,开挖了总长2164公里的大型人工新河,兴修加固各类堤防5万多公里,接近全国堤防建设总长度的五分之一;建成5000多座各类水闸,占全国水闸总数近1/6;并建成防汛调度系统。1991年国务院确定的治淮近期19项重点骨干工程,现已先后实施17项。淮河干流上游整治一期工程建设进度超过70%,入海水道工程已经开工,淮河将结束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。治淮工程总体进度,目前已基本实现了1997年国务院第四次治淮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,大大提高了淮河排洪能力。

在建设防洪除涝工程的同时,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还建成三大灌溉体系,有效灌溉面积867万公顷,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/6,实际年供水能力为600亿立方米;装机37万千瓦,年平均发电量7亿千瓦时;初步形成了水运网,通航里程2万多公里;建设了引江、引黄等调水工程,其中江都水利枢纽为全国最大的电力排灌站,而且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;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也初见成效。

经过50年的治理,淮河流域防洪标准有很大提高,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接近10年一遇;中游主要保护区防洪标准接近50年一遇;下游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。基本理顺了淮河紊乱的水系,改变了黄泛区数百年来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。

50年来,治淮总投入为923亿元,直接经济效益达5660亿元,为总投入的6倍。仅1991年江淮大水以来,中央累计投入即有94亿元。粮食产量由1949年120亿公斤上升到1999年876亿公斤,人均占有粮食531公斤,提前并超额实现了全国到本世纪末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目标,现在淮河流域粮食、商品棉产量均占全国近五分之一。

从60年代初开始,淮河委员会就开始兴建江水北调工程,目前引江水能力达1100立方米每秒。

近年来,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日趋加重,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。国务院将淮河流域列入国家“九五”期间重点治理的“三河三湖”之首。到1997年底,全流域共有1139家日排污水100吨以上的超标排污企业实现达标排放。1994年以来,国家拨专款打水井3000眼,解决了600万人的吃水问题。

淮河,作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,揭开了华夏治水的新篇章。50年来,淮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以磅礴的气势、超常的智慧,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。现在,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防洪、除涝、灌溉、航运、供水、发电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体系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。鸟瞰今日淮河两岸,水库塘坝似明珠撒落,荒山秃岭正变得山青水秀,花果满园;不毛之地的盐碱涝洼,变成了富裕的鱼米之乡。现在,淮河流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、棉、油生产基地和煤电能源基地。治淮工程作为中国水利建设的丰碑,光荣地载入共和国治水的光辉史册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